【折桂令九日赏析】《折桂令·九日》是元代散曲中的一篇佳作,作者虽未明确记载,但从其风格与内容来看,极有可能出自元代著名曲家之手。这首曲子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秋日登高、赏菊、思亲等传统习俗,同时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时光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全曲开头“对青山强整纱巾”,描绘出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面对青山美景,勉强整理头巾,表现出一种略带无奈的心境。这里的“强整”二字,透露出一种不情愿或勉强的情绪,似乎暗示着作者内心的沉重与复杂。
接下来,“归雁横秋,落日浮云”两句,用自然景象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归雁南飞,象征着离别与远行;落日余晖,映照出黄昏的苍凉。这两句不仅写景,更暗含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客路青山外,人倚阑干处”则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物,表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感。青山之外,是未知的旅途;倚栏而望,是无尽的思绪。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回首望去,天涯辽阔,夕阳西下,仿佛时间也在这一刻凝固。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整首曲子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最后两句“几处危楼,谁家笛声”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点染。高楼林立,笛声悠扬,既有现实的烟火气,又带有几分淡淡的哀愁。笛声往往与思乡、离别相连,这里或许也寄托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综上所述,《折桂令·九日》不仅是一首描绘重阳节风光的散曲,更是一首蕴含深意、情感丰富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时光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人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此曲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