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杜甫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的诗作不仅内容丰富、情感深沉,而且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其中,《登高》一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是杜甫晚年所作,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国家动荡以及自身境遇的深刻感慨。
一、原文欣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意解析
这首诗以“登高”为题,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处时所见的秋景,同时也寄托了他内心的无限感慨。全诗共八句,四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体现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
首联:写景起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日登高的景象。风声急促,天空高远,猿猴的啼叫显得格外凄凉;水中的小洲清澈,沙滩洁白,鸟儿在空中盘旋飞翔。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肃穆的氛围,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奠定了基调。
颔联:写景深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全诗最著名的两句,也是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诗人用“无边”与“不尽”两个词,强调了秋天的广阔和时间的流逝。“萧萧”形容落叶的声音,“滚滚”则表现江水奔流不息。这一联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更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浩荡。
颈联:抒发情怀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漂泊在外、长期居无定所的悲凉心境。一个“悲秋”道出了他对秋天的特殊情感,而“常作客”则反映出他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百年多病”更是点明了他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现实,而“独登台”则突显了他的孤独与无奈。
尾联:总结升华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历经艰难困苦,岁月无情,白发已生;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现出他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惫,甚至连借酒消愁都已无法实现。
三、艺术特色
1. 对仗工整
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体现出杜甫在诗歌结构上的严谨与匠心。
2. 意象丰富
诗中运用了多种自然意象,如“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等,构建出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画面。
3. 情感真挚
杜甫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4. 语言凝练
全诗语言简洁有力,字字珠玑,虽仅八句,却蕴含深厚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价值。
四、结语
《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盛唐末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背景。它以其深沉的意境、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读之令人动容,思之令人感慨,堪称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