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苏轼及其文学成就。
- 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 比较阅读,体会本文与其他游记散文的不同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学习苏轼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科学求真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难点:理解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鄱阳湖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地方吗?它就是位于江西省湖口县的石钟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石钟山的文章——《石钟山记》。”
(二)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分小组讨论: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三)深入研读
1. 解读第一段
- 提问:“苏轼为何要夜游石钟山?”引导学生认识到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精神。
- 分析“舟人固稳”的含义,体会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的态度。
2. 解读第二段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声音的部分,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 讨论“笑而不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3. 解读第三段
- 提问:“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将《石钟山记》与《醉翁亭记》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 科学探究: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家对石钟山发声原因的研究成果。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培养科学求真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苏轼精神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
苏轼
夜游石钟山——观察自然现象
质疑传统观点——科学求真精神
描写自然景色——多种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