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

2025-11-03 12:02:37

问题描述: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急!求解答,求不沉贴!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03 12:02:37

五七干校名词解释】“五七干校”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教育和劳动场所,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它既是政治运动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下是对“五七干校”的简要总结与详细说明。

一、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学校”,是1966年文革初期由毛泽东提出并推广的一种集学习、劳动、改造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其名称来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知识分子必须参加劳动”的思想。五七干校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他们被组织到农村或边远地区进行体力劳动和政治学习,目的是通过劳动改造思想,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五七干校在文革期间广泛存在,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文革结束,五七干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深远,对后来的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表格形式详解

项目 内容
名称 五七干校(五七学校)
提出时间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致林彪信中提出)
背景 文化大革命初期,强调知识分子必须参加劳动
目的 改造思想、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加强政治学习
对象 党政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
地点 多为农村、边远地区或农场
内容 劳动(如种地、修路)、政治学习、批判会、写检查等
持续时间 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
特点 集劳动、学习、改造于一体;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立场
影响 对知识分子造成冲击;推动了城乡人口流动;影响了教育体制
现状 1976年后逐步解散,现存遗址多作为历史遗迹

三、结语

“五七干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反映了当时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虽然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对中国社会结构、知识分子命运以及教育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回顾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以上就是【五七干校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