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名词解释】“五七干校”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教育和劳动场所,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它既是政治运动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下是对“五七干校”的简要总结与详细说明。
一、
“五七干校”全称“五七学校”,是1966年文革初期由毛泽东提出并推广的一种集学习、劳动、改造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其名称来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知识分子必须参加劳动”的思想。五七干校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他们被组织到农村或边远地区进行体力劳动和政治学习,目的是通过劳动改造思想,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五七干校在文革期间广泛存在,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文革结束,五七干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深远,对后来的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表格形式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五七干校(五七学校) |
| 提出时间 |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致林彪信中提出) |
| 背景 | 文化大革命初期,强调知识分子必须参加劳动 |
| 目的 | 改造思想、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加强政治学习 |
| 对象 | 党政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 |
| 地点 | 多为农村、边远地区或农场 |
| 内容 | 劳动(如种地、修路)、政治学习、批判会、写检查等 |
| 持续时间 | 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 |
| 特点 | 集劳动、学习、改造于一体;强调阶级斗争和政治立场 |
| 影响 | 对知识分子造成冲击;推动了城乡人口流动;影响了教育体制 |
| 现状 | 1976年后逐步解散,现存遗址多作为历史遗迹 |
三、结语
“五七干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反映了当时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虽然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对中国社会结构、知识分子命运以及教育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回顾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以上就是【五七干校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