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利的典故出处】“坐收渔利”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指在别人发生争斗或冲突时,自己不费力气地获得好处。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其背后的典故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坐收渔利 |
| 拼音 | zuò shōu yú lì |
| 含义 | 在他人争斗中不劳而获,取得利益 |
| 出处 | 战国时期《战国策·燕策二》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利用他人矛盾获取利益 |
二、典故出处
“坐收渔利”最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原文如下:
> “今者,齐、楚、秦三国相攻,燕与赵夹其中,燕之于赵,犹鱼之于水也。若赵亡,则燕亦危矣。今齐王不知其祸,欲以强兵伐赵,是自取灭亡也。吾闻‘坐收渔利’,不如先发制人。”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如今齐国、楚国、秦国相互攻打,燕国和赵国夹在中间,燕国对赵国来说就像鱼对水一样重要。如果赵国灭亡了,燕国也会陷入危险。现在齐王不知道自己的灾祸,想要用强大的兵力去攻打赵国,这是自取灭亡的行为。我听说“坐收渔利”不如先发制人。
这里的“坐收渔利”指的是在齐、楚、秦三国互相争斗的情况下,燕国可以趁机获得利益,而不必亲自参与战争。后来,这个说法被引申为在别人争斗中不劳而获的意思。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坐收渔利”最初是军事策略中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在复杂局势中寻找机会、获取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批评,用来形容那些在他人斗争中趁火打劫、占便宜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坐收渔利”多用于批评那些不劳而获、见利忘义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四、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坐收渔利 |
| 出处 | 《战国策·燕策二》 |
| 原意 | 在争斗中不劳而获 |
| 现代意义 | 贬义,指趁人之危、占便宜 |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不劳而获的行为 |
通过了解“坐收渔利”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也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表达对某些行为的评价。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成语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准确。
以上就是【坐收渔利的典故出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