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名词解释】在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名词解释是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的理解,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归纳与总结能力。以下是对该课程中常见名词的整理与解释,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考生系统复习。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内的文学发展历史。这段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启蒙与文化转型的过程。自考中常涉及的名词包括文学思潮、重要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特色。
本部分内容围绕常见的自考重点名词进行梳理,涵盖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左翼文学、京派与海派、朦胧诗等关键词,力求简明扼要,便于记忆与应用。
二、名词解释表(原创)
| 序号 | 名词 | 解释 |
| 1 | 新文化运动 | 1915年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白话文,推动了文学现代化进程。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
| 2 | 文学革命 | 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
| 3 | 鲁迅 |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国民劣根性,被誉为“民族魂”。 |
| 4 | 《新青年》 |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倡导思想启蒙与文学革新,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
| 5 | 左翼文学 |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文学思潮,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家有茅盾、巴金、老舍等。 |
| 6 | 京派 | 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注重乡土题材与人文关怀,风格清新淡雅,强调文学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 |
| 7 | 海派 | 以上海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代表作家有张爱玲、穆时英等,作品多关注都市生活与人性复杂,风格华丽而讽刺。 |
| 8 | 茅盾 | 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反映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 |
| 9 | 朦胧诗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等,语言含蓄,意象丰富,表达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
| 10 | 沈从文 | 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代表作《边城》,描写湘西风土人情,充满诗意与人文关怀,被誉为“文体家”。 |
三、结语
以上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中常见的名词解释汇总,旨在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建议结合教材与历年真题进行复习,同时注意理解各文学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学习提供参考与帮助。
以上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