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文言文】《人琴俱亡》出自《世说新语·伤逝》,是东晋时期的一则感人故事,讲述了王子猷(王羲之之子)得知弟弟王子敬(王献之)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最终也随弟而去的感人故事。全文虽短,却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体现了古代士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一、
《人琴俱亡》讲述的是王子猷在得知弟弟王子敬病重的消息后,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前往探望。然而到达时,弟弟已经去世。王子猷悲痛万分,面对弟弟生前最爱的琴,他无法抑制内心的哀伤,弹奏了一曲,随后说道:“人琴俱亡。”说完便昏厥过去,不久也去世了。
这个故事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艺术与生命的独特理解。
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但王子敬先去世了。 |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
语未毕,有载棺来者,曰:“王郎死。” | 话还没说完,就有人抬着棺材来了,说:“王郎死了。” |
子猷直上床,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曰:“人琴俱亡。” | 王子猷直接上到灵床上,坐在那里,拿起王子敬的琴弹奏,说:“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 于是悲痛得晕倒了很久。一个多月后他也去世了。 |
三、文章分析
1. 情感表达
全文通过王子猷得知弟弟去世后的反应,表现出极深的悲伤与怀念。他不仅为弟弟的死感到痛苦,更因失去共同喜爱的艺术——琴而更加悲痛。
2. 人物形象
王子猷是一个感情丰富、重情重义的人物。他的行为虽然看似冲动,但却体现了他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艺术的热爱。
3. 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人中,“琴”不仅是乐器,更是精神寄托的象征。王子猷“人琴俱亡”的说法,展现了古人对生命与艺术不可分割的理解。
四、结语
《人琴俱亡》虽篇幅不长,但其情感深刻,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则关于手足之情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艺术与情感的思考。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
如需进一步解读或扩展相关内容,可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人琴俱亡文言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