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的历史名词解释】“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强调学问应服务于现实社会,注重实际应用。这一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多个阶段,尤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以下是对“经世致用”的历史名词解释,结合其起源、发展及代表人物进行总结。
一、
“经世致用”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作为明确的思想概念,则是在宋明理学中逐渐成型。它主张学者应关注国家治理、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反对空谈心性、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明清之际,随着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经世致用”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成为士人追求实用学问的重要方向。
该思想在清代乾嘉学派中有所体现,但真正形成系统理论的是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们强调经书学习应与现实政治相结合,提倡实证研究,反对空谈义理。到了晚清,面对内忧外患,“经世致用”思想被重新激活,成为改革派知识分子推动变法图强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名称 | 经世致用 |
含义 | 强调学问应服务于现实社会,注重实际应用,反对空谈心性。 |
起源 | 源于先秦,但作为思想概念在宋明理学中逐渐成型。 |
发展阶段 | - 宋明时期:初步形成,强调治国理政。 - 明末清初:发展为系统思想,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等。 - 清代乾嘉时期:实证主义兴起,但未完全延续经世精神。 - 晚清时期:再次受到重视,成为改革思想基础。 |
代表人物 |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魏源等。 |
思想特点 | - 注重实际应用 - 反对空谈 - 关注民生与国家治理 - 强调经书与现实结合 |
影响 | 对后世士人思想、政治改革、学术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是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源泉。 |
综上所述,“经世致用”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实践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其思想内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变,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经世致用的历史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