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汉语诗词中常见的格律术语,尤其在近体诗(如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中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在一首诗的首句中,第一个字为“仄声”,而整句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种结构有助于诗歌在音韵上的和谐与节奏感的统一。
一、总结说明
“仄起平收”是一种诗词创作中的基本格律要求,主要体现在诗句的开头字和结尾字的声调搭配上。其中,“仄”指古汉语中的仄声字,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则指平声字,即阴平和阳平。在实际创作中,诗人会根据这一规则来安排句子的结构,使作品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二、表格展示
术语 | 含义 | 举例 |
仄 | 古汉语四声之一,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 例:北、月、色 |
平 | 古汉语四声之一,包括阴平、阳平 | 例:天、光、明 |
仄起 | 首句第一个字为仄声 | 例:《登鹳雀楼》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白”为仄 |
平收 | 整句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 例:《登鹳雀楼》末句“更上一层楼”中“楼”为平 |
仄起平收 | 首句为仄声字开头,整句以平声字结尾 | 例:《春望》首句“国破山河在”中“国”为仄,“在”为平 |
三、应用实例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句“国破山河在”中,“国”为仄声,“在”为平声,符合“仄起平收”的格律要求。
四、结语
“仄起平收”不仅是古典诗词的重要格律规范,也是诗人表达情感、增强语言节奏感的一种手段。掌握这一规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音韵之美,也为现代人学习和创作古典诗词提供了参考依据。
以上就是【什么是仄起平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