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的典故】“作壁上观”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该成语原意是指站在墙边冷眼旁观,不参与其中,后来引申为对事情的发展持中立态度,不插手、不干预。
一、典故来源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和刘邦是两股重要的反秦力量。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攻破秦军主力,而刘邦则趁机进入咸阳,推翻了秦朝。此时,项羽自恃功高,打算称王,但刘邦势力也在壮大。
在巨鹿之战后,项羽成为诸侯盟主,但他对刘邦并不放心。于是,他设下鸿门宴,想借机除掉刘邦。然而,在这场宴会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但项羽犹豫不决,没有采取行动。而刘邦的部将张良则劝刘邦以退为进,避免冲突。
在这场事件中,范增因不满项羽的优柔寡断,愤而离去,而项羽则没有及时采取行动,最终让刘邦得以逃脱。事后,有人批评项羽“作壁上观”,即站在一边观望,没有果断决策。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引申义 |
作壁上观 | 原指站在墙边观看,不参与 | 比喻置身事外,不主动介入 |
典故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描述项羽在鸿门宴上的犹豫与不作为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对事情漠不关心或不愿承担责任 | 常用于批评他人缺乏担当或立场模糊 |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作壁上观”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在面对矛盾或冲突时选择保持中立,不发表意见或不采取行动。这种态度有时被视为理智,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看作不负责任或逃避问题。
例如:
- 在公司内部出现争议时,部分员工选择“作壁上观”,不表态也不参与讨论;
-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有些人只关注而不发声,也被认为是“作壁上观”。
四、总结
“作壁上观”这一成语源于历史典故,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复杂局面。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也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应当有明确的态度和责任感,而不是一味地旁观和等待。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作壁上观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原意 | 站在墙边观看,不参与 |
引申义 | 对事情漠不关心,不主动介入 |
使用场合 | 批评他人不作为或立场不明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要有担当,避免冷漠旁观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或现实中的运用,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