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是成语吗】“子虚乌有”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常用于形容事情完全不存在或没有根据。那么,“子虚乌有”是否是一个成语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总结答案。
一、词语来源与含义
“子虚乌有”最早出自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文中,“子虚”和“乌有”都是虚构的人物名字,用来指代虚构的事物。后来,“子虚乌有”被引申为“根本不存在”的意思。
- 字面意思:子虚(无)和乌有(没有),合起来表示“根本没有”。
- 现代用法:多用于形容某事不真实、不存在,或纯属虚构。
二、是否为成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规范,“子虚乌有”通常被视为成语。虽然它来源于文学作品,但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具有固定结构和固定意义。
项目 | 内容 |
是否为成语 | 是 |
来源 |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
结构 | 联合式 |
含义 | 形容事物完全不存在或没有根据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否定性语境,强调虚假或虚构 |
三、与其他类似词语对比
词语 | 是否为成语 | 含义 | 用法 |
子虚乌有 | 是 | 指虚构、不存在 | 常用于否定性表达 |
虚无缥缈 | 是 | 形容空虚渺茫 | 多用于描述抽象概念 |
无中生有 | 是 | 把没有的事情说成有 | 强调人为制造虚假事实 |
空穴来风 | 是 | 原意是有根据的传言,现多反用 | 注意语义变化 |
四、结语
综合来看,“子虚乌有”不仅是一个成语,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确的语义和固定的结构。尽管其来源较为文学化,但已逐渐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明确地说:
> “子虚乌有”是成语。
总结:
“子虚乌有”是成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现用于形容事物不存在或虚构,具有固定结构和固定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