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越雷池是什么意思】“不越雷池”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常用来形容人做事谨慎、守规矩,不敢越界或触犯禁忌。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强调遵守规则、不越权、不越界的行为准则。
一、
“不越雷池”原意是指不越过雷区,比喻不越轨、不越界。其来源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中的典故,后被广泛用于文学、政治、生活等多个领域。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行为上非常谨慎,严格遵守规矩,不轻易冒险或挑战权威。它既可以作为褒义词使用,也可以在某些语境下带有保守、缺乏创新的意味。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越雷池 |
拼音 | bù yuè léi chí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原意 | 不越过雷区,比喻不越轨、不越界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做事谨慎、守规矩,不越权、不触犯禁忌 |
用法示例 | 他一贯不越雷池,从不越权行事。 |
同义词 | 安分守己、谨言慎行 |
反义词 | 越俎代庖、胆大妄为 |
适用场景 | 政治、法律、职场、教育等需要规范行为的场合 |
语体色彩 | 正式、书面语 |
使用频率 | 高(常见于正式文章、演讲、教学等) |
三、拓展说明
“不越雷池”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行为态度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政府机构或法律体系中,“不越雷池”往往被视为一种负责任的表现。然而,过度“不越雷池”也可能导致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总之,“不越雷池”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智慧的表达,提醒人们在行动时要有所敬畏、有所约束,同时也鼓励在合理范围内勇于探索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