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字是怎么来的】“逼”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常用于表达“强迫、威胁、紧迫”等含义。那么,“逼”字的来源是什么?它在古代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本文将从字形、字义和历史演变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字形演变
“逼”字最初来源于“辟”字,其本义是“开”,引申为“排除、驱逐”。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逼”字逐渐被用来表示“迫使、压迫”的意思。
- 甲骨文:无明确“逼”字,但有“辟”字,与“逼”有密切关系。
- 金文:出现“逼”字,结构为“人”字旁加“辟”字,表示“人被驱赶”之意。
- 小篆:结构稳定,形成现代“逼”字的基本形态。
- 隶书、楷书:进一步规范化,成为今天所见的“逼”字。
二、字义演变
“逼”字的本义是“开、排除”,但在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发生了变化:
时期 | 字义 | 举例 |
古代 | 开、排除 | 《说文解字》:“逼,迫也。” |
汉代以后 | 强迫、压迫 | 如“逼迫”、“逼供” |
现代 | 强制、紧逼 | 如“逼人太甚”、“逼上梁山” |
三、字源考证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逼”字由“人”和“辟”组成,表示人被驱赶或被迫行动。在古代文献中,“逼”多用于描述外力对人的强制行为,如战争中的逼迫、官府的逼供等。
此外,在方言中,“逼”也有不同的用法,比如在某些地区,“逼”可以表示“紧张、急迫”的状态,如“时间逼得紧”。
四、总结
“逼”字起源于“辟”,原意为“开”,后引申为“迫使、压迫”,并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常用的含义。其字形经历了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字义也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字形来源 | 由“人”和“辟”组成 |
本义 | 开、排除 |
引申义 | 强迫、压迫、紧逼 |
历史演变 |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逼迫、逼供、逼上梁山”等 |
字源考证 | 出自《说文解字》,表示人被驱赶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逼”字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日常语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它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