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曲高和寡”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过于高深,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原文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后来,“曲高和寡”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比喻高深的学问、艺术或思想,因为难度大,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曲高和寡 |
出处 |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
字面意思 | 曲调越高,能和的人越少 |
引申意义 | 高深的作品或思想难以被大众接受 |
常用场景 | 描述艺术、文学、学术等领域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义(有时也带褒义) |
二、成语用法举例
句子 | 解析 |
他的文章太过晦涩,简直是曲高和寡。 | 表示文章太难懂,没人能看懂。 |
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观众寥寥,可谓曲高和寡。 | 表示影片艺术性强,但不被大众接受。 |
艺术创作不应一味追求曲高和寡,应兼顾大众审美。 | 表达对艺术与通俗之间平衡的思考。 |
三、常见误解
误区 | 正确理解 |
认为“曲高和寡”是贬义词 | 实际上可根据语境不同,既有贬义也有中性或褒义 |
把“曲高和寡”理解为“曲调高亢” | 实际上强调的是“高深”与“难以共鸣”的关系 |
误用于描述音乐本身 | 更多用于描述艺术、思想、作品等的受众情况 |
四、总结
“曲高和寡”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艺术和思想的层次差异,也揭示了社会认知的多样性。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理解,避免误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日常表达,适度的“高”与“俗”之间的平衡,往往更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