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缲字的意思】“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传统文化。以下是对“缲”字的详细解释。
一、
“缲”字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1. 缫丝:指从蚕茧中抽出丝线的过程,是古代丝绸生产的重要环节。
2. 缠绕:引申为将事物一圈圈地缠绕起来。
3. 反复:表示多次重复的动作或过程。
4. 通“烧”:在某些方言或古文中,“缲”可通“烧”,表示燃烧之意。
该字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
二、表格展示
拼音 | 注音 | 字义 | 例句/出处 |
qiāo | ㄑㄧㄠ | 缫丝 | 《诗经·小雅》:“缲丝如雨。” |
qiǎo | ㄑㄧㄠˇ | 缠绕 | “青丝缠绕,袅袅如烟。” |
qiào | ㄑㄧㄠˋ | 反复 | “日日缲织,不辞劳苦。” |
shāo | ㄕㄠ | 通“烧” | 方言中“缲火”即“烧火”。 |
三、延伸说明
“缲”字的本义与纺织业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丝绸生产的重视。在诗词中,常用来描绘女子勤劳的形象,如“闺中女儿缫丝忙,晨昏不息心自安”。
此外,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缲”也保留了其原始意义,甚至被用作动词,表示“反复做某事”或“持续进行”。
四、结语
“缲”字虽不常见,但在古文和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了解它的多种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化。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传统工艺的人来说,掌握“缲”的用法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