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平仄】《出塞》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其诗风雄浑豪放,情感深沉。本文将从诗歌的平仄结构入手,分析《出塞》一诗的格律特点,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一、诗歌背景简介
《出塞》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渴望。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二、平仄分析
在古汉语诗词中,“平”指平声(阴平、阳平),即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即三声、四声和部分古音字。对于七言绝句来说,通常采用“仄起”或“平起”的格式。
1.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 秦:平(二声)
- 时:平(二声)
- 明:平(二声)
- 月:仄(四声)
- 汉:仄(四声)
- 时:平(二声)
- 关:平(一声)
平仄结构:平平平仄仄平平
2.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万:仄(四声)
- 里:仄(三声)
- 长:平(二声)
- 征:平(二声)
- 人:平(二声)
- 未:仄(四声)
- 还:平(二声)
平仄结构:仄仄平平平仄平
3. 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
- 但:仄(四声)
- 使:仄(三声)
- 龙:平(二声)
- 城:平(二声)
- 飞:平(二声)
- 将:平(一声)
- 在:仄(四声)
平仄结构:仄仄平平平平仄
4. 第四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不:仄(四声)
- 教:平(二声)
- 胡:平(二声)
- 马:仄(三声)
- 度:仄(四声)
- 阴:平(二声)
- 山:平(一声)
平仄结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平仄表格总结
句子 | 字数 | 平仄结构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7 | 平平平仄仄平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7 | 仄仄平平平仄平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7 | 仄仄平平平平仄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7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四、总结
王昌龄的《出塞》在格律上遵循了唐代七言绝句的基本规范,整体结构严谨,节奏分明。从平仄角度来看,前两句多为“仄起”,后两句则有所变化,体现了诗人对音韵美感的把握。这种平仄安排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使得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出塞》不仅是思想内容深刻的边塞诗,更是一首在形式上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以上就是【王昌龄出塞平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