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体心理辅导课教案】一、课程名称
《自我认识体心理辅导课》
二、适用对象
初中阶段学生(建议为七至九年级)
三、课程时长
45分钟
四、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增强对自身情绪、行为和价值观的觉察。
3.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与自我接纳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敞开心扉,真实表达自我感受。
六、教学准备
1. 教学PPT(含相关图片、视频片段)
2. “自我画像”纸张、彩笔
3. 小组讨论卡片
4. 轻音乐背景音(用于放松环节)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谁?”并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概念讲解(8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自我认识”的定义,包括:
- 自我认知:对自己性格、能力、情绪等的了解
- 自我评价:对自己行为和表现的判断
- 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 活动一:我的自我画像(15分钟)
每位学生用一张纸画出自己的“自我画像”,可以是文字、图形或符号,表达他们眼中的自己。完成后,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感受。
4. 活动二:镜子游戏(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镜子练习”:每人找一位同学作为“镜子”,两人面对面站立,轮流说出对方的优点。此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从他人视角看到自己,增强自信与自我认同感。
5. 分享与总结(7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今天的感受和收获。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自我认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反思和成长。
6. 延伸作业(5分钟)
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学生回家后写下“我今天最欣赏自己的一个地方”,并在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分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绘画、互动与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思考自我。部分学生在初期表现出害羞或不愿表达,但随着活动的推进,逐渐放下了心理防线。今后可增加更多情境模拟活动,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体验。
九、注意事项
1. 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公开批评或比较。
2. 对于表达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
3. 整个过程中保持语言温和、态度亲切,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十、参考资料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辅导》
-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指南
如需根据具体学校或班级情况调整内容,可进一步细化活动形式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