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一、活动名称:
《小蝌蚪找妈妈》
二、适用年龄:
小班(3-4岁)
三、活动目标:
1. 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简单描述小蝌蚪与青蛙的不同特征。
3. 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活动准备:
1. 故事图片或动画视频《小蝌蚪找妈妈》。
2. 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卡若干。
3. 简单的手工材料(如彩纸、胶水、画笔等)。
4. 背景音乐(轻柔的自然音效)。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别的朋友,它生活在水里,长着细细的身体,慢慢长大后会变成一只漂亮的青蛙。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2. 故事讲述(10分钟)
教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或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动物,并逐步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青蛙。
3. 观察与讨论(10分钟)
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外形差异,提问:
- “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 “青蛙又有什么特点?”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教师适时补充。
4. 游戏互动(10分钟)
开展“找妈妈”游戏:
将小蝌蚪的图片贴在教室不同位置,幼儿扮演“小蝌蚪”,根据提示找到“青蛙妈妈”。
游戏结束后,引导幼儿说说“我找到了谁?她是什么样子的?”
5. 手工活动(10分钟)
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小蝌蚪”或“青蛙”的简笔画,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完成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强调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池塘里的小动物,培养探索精神。
六、活动延伸建议:
- 在科学角放置小蝌蚪养殖盒(需确保安全),让幼儿持续观察其生长变化。
- 结合美术活动,引导幼儿绘制“我眼中的小蝌蚪”。
七、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游戏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热爱。后续可根据幼儿兴趣,拓展相关主题内容。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旨在提供教学参考,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提高教学个性化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