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携幼的意思(成语词典)】在汉语中,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简洁有力,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扶老携幼”是一个常见且富有深意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帮助。本文将围绕“扶老携幼的意思 成语词典”展开,深入解析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扶老携幼”出自古代文献,最早可追溯至《左传》或《孟子》等经典著作,具体出处虽有争议,但其表达的核心思想却深入人心。字面意思为“搀扶老人,带领小孩”,强调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年长者和年幼者的照顾与保护。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从字义上分析,“扶”表示扶持、帮助;“老”指年长的人;“携”意为带领、引导;“幼”则指年幼的孩子。整体来看,这个成语描绘的是一种温馨而充满责任感的场景——在困难时刻,人们主动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关爱的人,尤其是家庭中的长辈和孩子。
在成语词典中,“扶老携幼”被归类为褒义词,常用于描述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行为。它不仅适用于家庭内部,也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如在灾难救援、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中,人们常常体现出“扶老携幼”的精神。
此外,这一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照顾老年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儿童的成长环境也备受重视。“扶老携幼”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更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扶老携幼”时,应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合理搭配,避免生搬硬套。例如,在描述一个家庭和睦相处的场景时,可以说“他们一家扶老携幼,其乐融融”;而在讲述一次公益活动时,则可以写成“志愿者们扶老携幼,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总之,“扶老携幼”作为一则经典成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价值。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他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