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单位。
-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并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了解热量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数值。
- 难点:理解比热容与吸热、放热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比热容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加热器、水、沙子、酒精灯、天平、计时器等。
- 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容相关图片、视频及数据表格。
- 学生分组:每组4人,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为什么夏天中午的沙滩很烫,而海水却比较凉?冬天晚上,室内暖气房里暖和,但室外却很冷?”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是否相同”。
通过生活实例引出课题——比热容。
2. 新课讲解(15分钟)
- 概念引入:
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公式:Q = cmΔt
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 单位说明: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如:水为4.2×10³ J/(kg·℃),砂石约为0.9×10³ J/(kg·℃)。
- 对比分析:
通过表格对比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3. 实验探究(20分钟)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步骤:
1. 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放入两个烧杯中。
2. 同时用酒精灯加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3. 观察并比较两种物质温度升高的快慢。
实验结论:
水的比热容大,升温较慢;沙子比热容小,升温较快。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教师出示例题:
一个铁块质量为2kg,温度从20℃升高到50℃,求其吸收的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为0.45×10³ J/(kg·℃))
-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5.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 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空调制冷等。
-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现象,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P6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2. 查阅资料,写一篇小短文,介绍“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
人教九年级物理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二、公式:Q = cmΔt
三、单位:J/(kg·℃)
四、常见物质比热容:
- 水:4.2×10³ J/(kg·℃)
- 沙子:0.9×10³ J/(kg·℃)
五、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比热容在工程、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