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吟原文,翻译,赏析汇总】《梁甫吟》是中国古代一首极具历史韵味和情感深度的古体诗,最早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相传为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所吟诵。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也寄托了他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及赏析三个方面,全面解读这首经典之作。
一、原文
梁甫吟
(汉)诸葛亮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共一丘。
借问谁家墓?田氏、孟氏、王氏。
田氏葬于南山下,孟氏葬于北山阳。
王氏葬于东门外,各随其地而安之。
生前不相知,死后共一丘。
悲夫!人生如寄,死则同归。
贤者贵名,愚者贱身。
荣华不久,枯骨长存。
谁能长久,唯有天地。
愿得长如此,无复忧愁。
二、白话翻译
我走出齐国的城门,远远望见荡阴的地方。
那里有三座坟墓,紧紧相连成一座土丘。
我询问这是谁的坟墓,有人说:是田氏、孟氏和王氏的。
田氏埋在南山脚下,孟氏葬在北山的南面,
王氏则安眠在东门外,各自依着地形安息。
他们生前互不相识,死后却一同归于尘土。
多么悲哀啊!人生短暂,死亡终将把所有人带向同一个归宿。
贤人重视名声,愚人却只顾自身。
荣华富贵无法长久,只有枯骨永存。
谁能真正长久?唯有天地永恒。
愿人们能像天地一样长久,不再有忧愁与烦恼。
三、作品赏析
《梁甫吟》虽篇幅不长,但语言凝练,情感深沉,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感与哲理意味。全诗以“三墓共一丘”起笔,描绘出一幅荒凉而肃穆的画面,引出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深刻思考。
1.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三个人死后共葬一丘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阶层对功名利禄的反思,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2. 艺术特色
- 结构紧凑:全诗层次分明,由景入情,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
- 语言质朴:用词简洁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富有感染力。
-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墓地景象,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与历史的思考。
3. 历史背景与作者身份
《梁甫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他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隐居隆中,常以这首诗自勉,表达自己虽身处草庐,却胸怀天下、志在匡扶汉室的决心。因此,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写照。
四、结语
《梁甫吟》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人生短暂,荣华易逝,唯有智慧与信念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作为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