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鉴赏】《活水源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笔清丽,寓意深远。文章通过对一处“活水源”的描写,借景抒情,寄托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本文将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并结合注释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原文
《活水源记》
余尝游于匡庐之阳,得泉一泓,其水清而甘,不涸不竭,人莫知其源。予问诸老者,曰:“此地古有神龙居焉,故泉不竭。”予闻而异之,遂以石为亭,名曰“活水源”,刻石纪之。
泉之上,有竹林数亩,风过则竹声如琴,清幽可人。泉之下,有石径蜿蜒,行其上,若履云中。泉水潺潺,鸣玉之声不绝于耳。予每至,则坐石上,听泉而思,心旷神怡。
然世之人多不知此泉之妙,惟予独爱之。或问予曰:“此泉何以独异?”予曰:“泉之源也,非人力所能尽知;泉之清也,非尘俗所能染。故吾爱之。”
后数年,泉渐枯,人皆以为神龙去矣。予乃叹曰:“物之盛衰,岂无定数?然泉虽枯,其德不灭,其名犹存。吾愿后人能识其真,勿忘其美。”
二、翻译
我曾经在庐山的南面游览,发现了一处泉水,泉水清澈甘甜,永不干涸,人们都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我向当地的老人询问,他们说:“这个地方古代有神龙居住,所以泉水不会枯竭。”我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惊奇,于是用石头建了一座亭子,命名为“活水源”,并在石碑上刻下这段文字来记录。
泉水上方有一片竹林,面积数亩,风吹过时竹叶发出的声音如同弹琴,清幽宜人。泉水下方有一条曲折的小路,走在上面仿佛踏在云中。泉水不断流淌,发出如玉般清脆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每次来到这里,就坐在石头上,听泉水的声音,心中感到格外舒畅。
然而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这泉水的奇妙之处,只有我特别喜爱它。有人问我:“这泉水为什么与众不同呢?”我说:“泉水的来源,不是人力能够完全了解的;泉水的清澈,也不是世俗的污浊所能污染的。所以我喜欢它。”
几年后,泉水逐渐干涸,人们都以为是神龙离开了。我于是感叹道:“事物的兴衰,难道没有一定的规律吗?但泉水虽然干涸了,它的美德却不会消失,它的名声仍然存在。我希望后人能够认识它的本质,不要忘记它的美好。”
三、注释
- 匡庐之阳:即庐山的南面。匡庐为庐山的别称。
- 泓:指水深而广的样子。
- 神龙:传说中的一种灵异生物,常与水有关。
- 石为亭:用石头建造亭子。
- 刻石纪之:在石碑上刻字记载这件事。
- 竹声如琴:形容风吹竹林发出悦耳的声音。
- 履云中:比喻走在小路上如同踏在云端,形容路径的优美和空灵。
- 鸣玉之声:形容泉水流动时发出清脆如玉的声音。
- 心旷神怡:心情开阔,精神愉快。
- 尘俗:世俗、凡俗之人。
- 德不灭:指泉水的品质、价值不会因为干涸而消失。
- 真:本真、本质。
四、鉴赏
《活水源记》虽篇幅不长,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作者通过描绘“活水源”的清幽与神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文中“泉之源也,非人力所能尽知;泉之清也,非尘俗所能染”一句,不仅写出了泉水的纯净与神秘,更暗含着对人性与道德的反思。
此外,文章结构清晰,由景入情,由景生思,层层递进,情感真挚。结尾部分“泉虽枯,其德不灭,其名犹存”更是升华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与精神永恒价值的尊重。
五、结语
《活水源记》是一篇富有哲理与美感的散文,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生命、道德与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宋濂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期待。希望本文的翻译与解析,能让更多人走近这篇经典的佳作,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