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描写春节习俗的方法。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节日氛围的写作技巧。
- 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感和表达方式。
-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和深厚文化内涵。
-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展现春节的热闹与温馨。
- 掌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 难点:
- 理解文中“腊八粥”“祭灶王”“守岁”等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不同地区春节的差异与共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如春节习俗展示)。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春节的基本习俗,收集自己家乡过年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新年是什么时候吗?你们家是怎么过年的?”
- 展示几张春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北京人过春节的文章——《北京的春节》。”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并理解含义。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春节活动?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 分段精读,逐段分析:
- 介绍腊月初一到腊月二十三的准备阶段,重点讲解“腊八粥”“祭灶王”等内容。
- 描述除夕当天的热闹场面,如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
- 第三段:讲正月初一的活动,如拜年、逛庙会等。
- 第四段:总结元宵节的热闹场景,突出“灯”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热闹”“温馨”“传统”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4.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0分钟)
- 小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把春节写得这么热闹?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和北京有什么不同?”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春节经历,增强课堂互动性。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与温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传统文化?
6.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春节》,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你最喜欢的一个春节场景。
- 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语言风格。
五、板书设计:
```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一至二十三 —— 准备
除夕 —— 热闹
正月初一 —— 庆祝
元宵节 —— 灯会
特点:细致描写、情感真挚、文化浓厚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节日文化的传承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