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书本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包括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于国际事务的兴趣,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世界的行动中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的现象。
难点:探讨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如书籍章节摘录、新闻报道链接等;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最新的关于全球化发展的实例作为补充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引入话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买手机可以直接从国外下单?或者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这么多外国品牌?”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播放一段短片展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日常生活场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 全球化的定义及特征
- 定义:指由于科技进步、交通便捷等因素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的过程。
- 特征:商品和服务跨国界流动频繁;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文化多样性增强但同时也面临同质化风险等。
2. 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 从古代丝绸之路开始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简述人类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全球化浪潮。
3. 当代全球化的特点与趋势
- 强调当前阶段的技术革新(如互联网)、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对推动全球化进程所起到的作用。
(三)课堂互动
1. 小组讨论题:“你认为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又存在哪些问题?”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看法,并推选代表发言。
2.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或事件(比如某个小企业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故事),组织全班一起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四)总结提升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会欣赏多元文化的魅力。
2.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度,为将来参与国际交流奠定基础。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围绕“如何看待全球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六、板书设计
- 全球化的定义及特征
- 历史回顾
- 当代特点与趋势
- 小组讨论
- 案例分析
- 总结提升
-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