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辛弃疾在词中的历史典故运用以及豪放派的风格特点;理解“永遇乐”这一词牌的基本格式和格律要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词作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古讽今、抒发壮志难酬之情的情感基调,并掌握豪放派词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南宋抗金斗争的历史视频短片,引出辛弃疾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和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和感情色彩。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韵味。
3. 提问: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探究
1. 分析上阕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点明地点并怀念东吴名将孙权,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感叹世事变迁,英雄业绩难以长存。
-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 分析下阕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引用刘裕北伐失败的事例,批评当时朝廷的软弱无能。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回忆自己年轻时参与抗金的经历,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 最后两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喻,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失落感和无奈情绪。
四、总结归纳
总结本首词的艺术成就,包括但不限于: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 豪放而不失细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查找更多有关辛弃疾及其作品的信息,尝试创作一首仿古风格的小诗或短文。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怀古伤今
下阕:借古讽今
主题:壮志难酬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