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 能够准确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残损的手掌”这一核心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难点:把握诗歌从绝望到希望的情感转变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录音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艰难困苦。然后提问:“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戴望舒的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
- 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三)深入探究
1. 分析第一部分
- 找出描写“残损的手掌”的句子。
- 这个意象代表了什么?
2. 分析第二部分
- 作者在这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3. 探讨全诗主题
-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四)课堂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围绕以下几个话题展开交流:
- 你觉得“残损的手掌”仅仅是指身体上的伤痕吗?
- 如果让你重新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主题?
(五)总结提升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教师补充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大意。
2. 查找更多关于戴望舒的作品及其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 核心意象 | 残损的手掌 |
| --- | --- |
| 主题思想 | 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
| 艺术特色 | 运用了象征、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但在处理难点时,部分同学仍存在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辅导。同时,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