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金色的光斑在桌面上跳跃。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旧相册,翻到了一张有些模糊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孩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浅蓝色的连衣裙,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身旁站着一个男人,高大而挺拔,目光温柔地注视着她。
那是我的母亲和外公。照片拍摄于一个春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那一天,阳光明媚,风里带着些许暖意。母亲说,那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外公带她去田野里放风筝。从那以后,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一起去放一次风筝,直到外公去世。
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小时候,我并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总会在春天提起这段往事,总觉得那些陈年旧事太过遥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逐渐懂得,那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踏青活动,更是一种亲情的延续,一种温暖的传承。
记得有一次,我也尝试过和母亲一起放风筝。那天,我们选择了一片开阔的草地,选了一只色彩鲜艳的蝴蝶风筝。起初,风不大,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母亲耐心地教我如何调整线轴,如何把握力度。她说:“放风筝就像做人一样,不能急躁,也不能松懈。”尽管手忙脚乱,但当我终于看到风筝一点点升空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
后来,风越来越大,风筝越飞越高。我兴奋地奔跑着,却没注意到脚下的一块小石子。一不小心,我摔倒在地上,膝盖磕破了皮,疼得直咧嘴。母亲连忙跑过来扶起我,一边帮我清理伤口,一边笑着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母亲的话里藏着一种力量,一种让我即使跌倒也能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如今,母亲已经很少再提起那段关于风筝的故事,而我也很久没有再去放风筝了。但每当春天来临,当微风吹动窗帘,当阳光洒满房间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个画面——母亲和外公站在田间,笑容那么纯粹,那么温暖。
或许,这就是春天的意义吧。它不仅带来万物复苏的生机,还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那个春天,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留下的温暖,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窗外,鸟儿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我合上相册,轻轻叹了口气,心里却充满了感激。因为有那些曾经的陪伴,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才让我的人生如此丰富多彩。
思考题:
1. 文章中提到的“那个春天”具体指的是什么?
2. 母亲在放风筝过程中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3.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寄托?
参考答案:
1. “那个春天”指的是母亲和外公一起去田野放风筝的那一天,是母女间美好回忆的起点。
2. 母亲通过放风筝教会了作者要耐心、坚持,并且面对挫折要有勇气重新开始。
3.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同时也承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比如母女情、祖孙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