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经典散文,全文虽短,却寓意深远。这篇文章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为喻,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同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在朗读时需要合理划分节奏,以便准确传达情感和语气。
以下是《马说》的朗读节奏划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朗读时,要注意每个句子的停顿和重音,使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例如,“世有/伯乐”中的“世”字应稍作停顿,突出时间的普遍性;“千里马/常有”则要强调“常有”,表明千里马并非稀少,而是缺少发现它的伯乐。
此外,朗读过程中还应注意语气的变化。当提到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哀时,语调应低沉缓慢;而在批判“食马者”的无知时,则要提高音量,表达愤怒之情。通过恰当的节奏划分和语气处理,《马说》的深刻思想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才的深切关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