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既”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它既可以作副词,也可以作连词,具体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以下是对其在文言文中常见含义的总结,并附有表格进行清晰对比。
一、
“既”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主要含义:
1. 表示“已经”的意思:常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例如:“既成,不可复改。”(《左传》)
2. 表示“既然”的意思:用于引出原因或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既然”。例如:“既知其理,何不早言?”(《史记》)
3. 表示“尽、完”的意思:指事物达到尽头或完全结束。例如:“既尽,无余。”(《战国策》)
4. 表示“又……且……”的意思:用于并列结构,表示“不仅……而且……”。例如:“既好书,又好画。”(《颜氏家训》)
5. 表示“不久、随后”的意思:用于时间上的承接,表示“不久之后”。例如:“既而,雨至。”(《汉书》)
6. 用于否定句中,表示“也”的意思:有时与“不”连用,表示“也不”。例如:“既不许,又不拒。”(《世说新语》)
这些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各有侧重,理解时需结合上下文。
二、表格展示
序号 | 含义 | 用法类型 | 示例句子 | 现代汉语解释 |
1 | 已经 | 副词 | 既成,不可复改 | 已经完成 |
2 | 既然 | 连词 | 既知其理,何不早言? | 因为已经知道 |
3 | 尽、完 | 动词 | 既尽,无余 | 完全耗尽 |
4 | 又……且…… | 并列连词 | 既好书,又好画 | 不仅……而且…… |
5 | 不久、随后 | 副词 | 既而,雨至 | 不久之后 |
6 | 也 | 副词 | 既不许,又不拒 | 也不 |
三、结语
“既”作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虚词,其含义丰富、用法多样。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其意义。掌握“既”的不同用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