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原文及译文】《管宁割席》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名士管宁与华歆之间因志趣不同而断交的典故。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品德和志向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际交往中价值观一致性的强调。
一、
该故事通过管宁与华歆的对比,展示了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交友态度以及人生追求上的根本差异。管宁淡泊名利、重义轻利,而华歆则更看重权势和物质利益。最终,管宁选择与华歆割席断交,以示其不认同华歆的价值观。
这个故事常被用来比喻因志趣不同而断绝关系,强调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友原则。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地种菜。 |
见一牛曳车,车中粟,有数斗。 | 看到一头牛拉车,车上装着几斗粟米。 |
歆曰:“此可以济饥。”遂取而食之。 | 华歆说:“这可以救急。”于是拿了粟米吃掉了。 |
宁曰:“吾与子之志不同。”遂割席分坐。 | 管宁说:“我和你的志向不同。”于是割断席子,分开坐。 |
魏武帝尝会朝臣,问曰:“管宁可为相乎?” | 曹操曾召见朝臣,问:“管宁可以当宰相吗?” |
对曰:“宁有高节,不可屈也。” | 回答说:“管宁有高尚的节操,不能委屈他。” |
三、人物分析
人物 | 性格特点 | 行为表现 | 象征意义 |
管宁 | 淡泊名利,重义轻利 | 不屑于取粟,割席断交 | 士人风骨的象征 |
华歆 | 追求功利,随波逐流 | 取粟充饥,趋炎附势 | 社会现实的代表 |
四、启示与意义
1. 价值观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情谊之外,更重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
2. 坚持自我:管宁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自身信念的坚持,即使面对朋友也不妥协。
3. 交友之道:真正的友情应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而非表面的和谐。
五、结语
“管宁割席”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
以上就是【管宁割席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