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及知识点汇总】《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主要以《前赤壁赋》为主,结合其内容、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复习与理解。
一、原文节选(《前赤壁赋》)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二、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类别 | 内容概要 |
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
文体 | 散文赋,属于“文赋”体裁,兼具散文的自由性和诗歌的韵律感。 |
创作背景 |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赋写于他游览赤壁时。 |
写作时间 | 《前赤壁赋》写于同年七月,后一年又作《后赤壁赋》。 |
主题思想 | 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悟,体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情感变化 | 从初游赤壁的愉悦,到面对江月的沉思,再到最终的超然物外,情感层层递进。 |
修辞手法 | 多用比喻、排比、对仗等,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语言风格 | 清新优美,富有诗意,兼具哲理与抒情。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意境开阔,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
文化影响 | 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
三、重点句子解析
句子 | 解析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将自己比作朝生暮死的蜉蝣,感叹生命的渺小与短暂。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表达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同时羡慕江水的永恒。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表现作者对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理想追求。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认识到理想难以实现,只能寄托于悲凉的风声中。 |
四、学习建议
- 朗读背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与情感。
- 理解意象:注意文中“江月”、“清风”、“扁舟”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 联系历史: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情感表达。
- 对比阅读:可与《后赤壁赋》对比,感受同一地点不同心境下的情感变化。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帮助学习者系统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就是【赤壁赋原文及知识点汇总】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