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割股啖君的读音及典故

2025-08-20 13:26:33

问题描述:

割股啖君的读音及典故,蹲一个大佬,求不嫌弃我问题简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20 13:26:33

割股啖君的读音及典故】“割股啖君”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于形容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其字面意思是“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喂给君王”,寓意极深,体现了古代忠臣对君主的极度忠诚。

一、读音解析

汉字 拼音 注音符号
ㄍㄜ
ㄍㄨˇ
dàn ㄉㄢˋ
jūn ㄐㄩㄣ

完整读音:

gē gǔ dàn jūn

二、典故来源

“割股啖君”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的故事。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

>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遂与母俱隐于绵山。……文公环而围之,火三日不灭,子推竟死。”

然而,“割股啖君”的具体情节,则多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尤其是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之间的故事。

相传,重耳流亡期间,曾饿得奄奄一息,介子推为了救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隐居不出,最终被火烧死于绵山。

三、意义与文化内涵

“割股啖君”不仅是对忠臣义士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这一道德观念的高度推崇。它象征着一种无私奉献、以生命报效君主的精神。

在后世文学中,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赞扬那些为国家、为君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忠臣,如介子推、田单等人。

四、相关人物与事件简表

人物 朝代 事迹 相关典故
介子推 春秋 割股啖君,隐居绵山 《左传》、《史记》
晋文公(重耳) 春秋 流亡归国,建立霸业 《左传》、《史记》
田单 战国 燃烛夜战,复国成功 《战国策》

五、现代启示

虽然“割股啖君”是古代的典故,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责任与使命时,应有担当与奉献精神,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集体或国家做出牺牲。

当然,现代社会更强调理性与制度化的忠诚,而非盲目牺牲。因此,“割股啖君”更多地被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而非现实行为的指导原则。

总结

“割股啖君”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它展现了古代忠臣对君主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忠诚、责任与道德的思考。通过了解这一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忠”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割股啖君的读音及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