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初一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注解+翻译

2025-08-13 01:32:17

问题描述:

初一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注解+翻译,跪求大佬救命,卡在这里动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3 01:32:17

初一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注解+翻译】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中古诗词与文言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初一上册的教材中,包含了多篇经典古诗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本文将对初一上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进行原文呈现,并附上详细的注解与翻译,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古诗词部分

1.《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 客路:旅途。

- 青山:指北固山。

- 行舟:乘船前行。

- 潮平:潮水涨满,水面平静。

- 两岸阔:两岸显得开阔。

- 风正:风向正顺。

- 一帆悬:一只船帆高高挂起。

- 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

-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 江春:春天的景象。

- 旧年:过去的年份。

- 乡书:家书。

- 归雁:南飞的大雁,象征思乡之情。

- 洛阳:地名,诗人故乡所在。

翻译:

我走在青翠的山间小路上,乘着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前行。潮水上涨,两岸显得格外开阔;风势正好,船帆高高扬起。海上的太阳在夜色未尽时升起,江边的春天已经悄悄来临。我的家书要寄往哪里呢?只能托付给那群飞向洛阳的鸿雁。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解:

- 枯藤:干枯的藤蔓。

- 老树:古老的树。

-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 小桥:小巧的桥。

- 流水:缓缓流动的小河。

- 人家:居住的人家。

- 古道:古老的道路。

- 西风:西面吹来的风,象征萧瑟。

- 瘦马:瘦弱的马。

- 夕阳西下:太阳落山了。

- 断肠人:极度悲伤的人。

- 天涯:遥远的地方。

翻译:

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老树,黄昏的乌鸦在枝头啼叫。一座小桥下,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安静地生活。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呼啸,一匹瘦马缓缓前行。夕阳渐渐西沉,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二、文言文部分

1.《论语十二章》(节选)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解:

- 子:古代对老师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曰:说。

- 学:学习。

- 时习:时常复习。

- 说:同“悦”,高兴。

- 有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 自远方来:从远方而来。

- 愠:生气、恼怒。

- 君子:有德行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2.《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解:

-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发语。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行:行为、修养。

- 静:静心、专注。

- 修身:修养自身。

- 俭:节俭。

- 养德:培养品德。

- 淡泊:恬淡寡欲。

- 明志:明确志向。

- 宁静:内心平静。

-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 学须静也:学习需要静心。

- 才须学也: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增长。

- 广才:增长才干。

- 志:志向。

- 成学:完成学业。

- 淫慢:放纵懒散。

- 励精:振奋精神。

- 险躁:急躁冒进。

- 治性:修养性情。

- 年与时驰:年龄随着时光流逝。

- 意与日去:意志也随着时间消磨。

- 枯落:像枯叶一样凋零。

- 接世:接触社会。

- 悲守穷庐:只能悲哀地守着破屋。

- 复何及: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翻译: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用宁静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品德。没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没有内心的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需要静心专一,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增长;不学习就无法拓展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进就不能修养性情。时间随岁月流逝,意志也逐渐消磨,最终如同枯叶般凋零,大多无法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破屋,到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结语

初一上册的古诗词与文言文内容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诵读、理解与背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用心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让这些经典成为成长道路上的指引灯塔。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