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鲁教版全文-高考】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的表达方式。
-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庭的情感。
- 增强学生对家庭责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中“我”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变化。
- 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爸爸”的复杂心理以及“我”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理解转变。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情与成长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背景,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父母之间发生过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件?请简单说说。”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责备”、“愧疚”、“体贴”等。
- 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精读课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如:“爸爸把饭端到我的床边,轻声说‘吃吧’。”
- 讨论:从这些细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为什么“我”一开始对爸爸有误解?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教师总结:亲情是需要理解和沟通的,随着成长,我们会逐渐明白父母的用心。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家庭亲情的短片,让学生谈感受。
- 布置小作文:“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要求真情实感,表达感恩之情。
6.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学会感恩与回报。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题目为《我最难忘的亲情瞬间》。
3.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
```
第6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主要讲述“我”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
- 爸爸:严厉但内心温柔
- “我”:从叛逆到理解
三、主题思想:亲情需要理解与沟通
四、写作手法: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文章内涵。但在情感引导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今后应多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共鸣与体验。
---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依据鲁教版教材编写,适合用于课堂教学及备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