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应对的态度,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 难点: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学会面对困难时分步骤解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莫顿·亨特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引导学生分享经历,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并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
2. 梳理情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事件。
- 问题:文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困难?
- 引导学生明确:主角被困在悬崖上,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脱险。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 主人公:胆小、缺乏自信,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坚持。
- 父亲:冷静、理智,善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 其他伙伴: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有的关心,有的冷漠。
2. 关键语句品析
- “不要想着远在前面的岩石,而是注意脚下的石板。”
-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面对困难时,应专注于眼前的小步骤,而不是被整体的困难吓倒。
3. 心理变化分析
- 从害怕到勇敢,从绝望到希望,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是本课的重点。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转变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实际
-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看起来太难’而放弃?”
- 鼓励学生举出自己或身边人的例子,说明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
2.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寓意。
- 教师总结: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只要不放弃,勇敢迈出第一步,就能逐步走向成功。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遇到的“走一步”时刻》,描述一次你克服困难的经历。
2. 阅读莫顿·亨特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
六、教学反思(教师备课参考)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共鸣。
---
备注: 本教案旨在提供教学思路与框架,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