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高中课本原文】《劝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所著的一篇重要文章,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中。该文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积学”与“立志”的关系,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全文如下: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劳神明者不集。夫沉溺于俗,而不能自拔者,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赏析与理解
《劝学》开篇即提出“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应因任何原因而停止。接着,作者通过自然界的例子——如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冷——来说明事物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超越原本的状态,引申到人的学习过程。
文中还提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强调学习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自我反省和提升。荀子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并反思自身,才能达到智慧与行为的完美统一。
此外,文章用“积跬步”、“积小流”等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没有点滴的积累,就无法实现长远的目标。这种思想对现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最后,荀子指出,只有具备坚定意志的人,才能取得显著的成就。那些沉迷于世俗、缺乏目标的人,往往难以有所建树。
结语
《劝学》不仅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天学生学习过程中值得深思的经典之作。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面对信息爆炸与知识更新迅速的挑战,更加需要我们以荀子的精神为指引,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