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两课时)(8页)】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写景类散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素材。
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想象等方式,感受潮水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欣赏自然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潮水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潮水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钱塘江潮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钱塘江潮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潮水的壮观。
2. 提问导入:“你见过海浪吗?你知道钱塘江的大潮有多壮观吗?”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
3. 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4.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
- 介绍观潮的时间、地点及人们的期待。
- 描写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 第三段:描述潮水到达岸边时的壮观场面。
- 第四段:总结观潮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潮水的词语和句子,如“闷雷滚动”、“白线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描写潮水的方法。
2.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 邀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适时补充。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15分钟)
1. 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潮水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段,如“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拓展延伸,提升能力(10分钟)
1. 拓展练习: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式,写一段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象。
2. 小组交流,互相点评,教师给予指导。
(四)课堂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2. 布置作业:完成小练笔,搜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七、板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一、主要内容
- 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 地点:浙江海宁盐官镇
- 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二、描写方法
- 比喻:如“白线”、“战马”
- 拟人:如“轰隆隆地响”
- 动态描写:从远到近,由小到大
三、情感表达
- 对自然的赞美
-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八、教学反思(略)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
附:教学资源推荐
- 钱塘江潮的视频资料
- 相关诗词:如《望潮》、《钱塘湖春行》等
- 阅读材料:《西湖记》、《长江三峡》等写景类文章
备注: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