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永遇乐(middot及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晚年时期。此词不仅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壮志难酬的悲愤。全词情感激昂,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堪称千古绝唱。
一、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注释
- 京口北固亭:位于今江苏镇江,是古代军事要地,也是辛弃疾登临怀古的地方。
-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曾在此建都。
-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出身寒微,后来建立刘宋政权。
-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他在位时曾试图北伐,但因准备不足而失败。
- 封狼居胥:指汉代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祭天,象征武功显赫。
-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后人在此建庙祭祀。
-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晚年仍能为国效力,此处用以自比,表达自己虽老仍愿报国的决心。
三、翻译
江山依旧,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昔日的歌舞楼台,如今早已被风雨侵蚀殆尽。夕阳下的草木丛中,那条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里曾经是刘裕居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率领精锐部队,横扫千军,气势如虎,威震四方。
然而,宋文帝轻率出兵,想要效仿霍去病的功业,结果却仓促败退,只能回头张望北方。四十三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扬州路上战火纷飞的情景。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如今在佛狸祠前,百姓们还在祭拜,乌鸦鸣叫,鼓声阵阵,热闹非凡。试问谁能理解:我虽然年迈,但还能吃饭吗?我是否还能为国效力?
四、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自身壮志未酬的无奈。全词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对比现实中的衰败与无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上片通过对孙权、刘裕等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同时也暗含着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不满。下片则转入对现实的反思,借用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警示朝廷不可轻举妄动;又以“佛狸祠下”的场景,揭示了百姓在战乱后的麻木与遗忘,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结尾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既是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也是对国家能否重用人才的质问,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五、结语
这首词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倾诉,更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它融合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沉重与理想的执着,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感染力的经典之作。读之令人感怀,思之令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