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对“教养”的定义,掌握文章中关于“获得教养途径”的主要观点;能够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养”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认识到教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修养与精神的提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教养”与“读书”的关系,把握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
- 难点:
深入理解“真正的教养”与“表面的教养”之间的区别,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教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阅读材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注重点语句,思考“什么是教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文中关键词句。
2.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
3. 学生分组讨论: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20分钟)
1. 重点段落分析:
- “真正的教养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教养”并非仅指文化水平,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智慧。
- “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讨论“读书”与“教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2. 语言特色赏析:
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情境模拟:
假设你在公共场合遇到一位举止失礼的人,你会如何应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教养。
2. 联系现实:
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如网络暴力、礼仪缺失等,探讨“教养”的重要性。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教养”不仅是一种外在表现,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教养》,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教养”的理解。
2. 阅读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尝试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教养启示。
六、板书设计:
```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什么是教养?
——内在修养、精神成长
二、如何获得教养?
1. 读书
2. 实践
3. 反思
三、教养的意义:
——提升自我,影响他人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文本分析和情境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与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