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取了四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些诗歌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宝贵资源。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含义及修辞手法。
- 学会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其韵律美和节奏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关注人生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掌握常见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 难点:
-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 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与表达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分析
1. 《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描绘了他登上碣石山时看到的壮阔海景,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 关键词解析:
- “水何澹澹”:形容海水波澜起伏的样子。
- “山岛竦峙”:山岛高耸挺立。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大海吞吐星辰的壮观景象。
- 艺术特色:
- 气势恢宏,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 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所见所感的五言律诗,通过描绘江南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关键词解析: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明诗人旅途的地点。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江面开阔、风顺船行的情景。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鸿雁寄托思乡之情。
- 艺术特色:
-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境清新。
- 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情感细腻。
3.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这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以极简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日图景,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关键词解析:
- “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冷清、萧瑟的氛围。
- “小桥流水人家”:对比出温馨的生活场景。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
- 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画面感强,情感深沉。
- 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安慰。
- 关键词解析:
- “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春天的景象,也暗示离别之意。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将愁绪寄托于明月,表达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想象丰富。
- 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建议
1. 朗读训练: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培养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情境创设: 通过配乐朗诵、绘画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3.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 拓展延伸: 可以推荐相关作品,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诗歌,避免单纯地记忆文字,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网络资源辅助等,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古代诗歌四首》作为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章,不仅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础内容,更是他们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