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浣纱女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风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描写女性、自然与生活的小诗,其中《浣纱女》便是较为典型的一篇。这首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细腻的情感。
一、原文
> 浣纱女
> 越溪寒女,采莲舟上。
> 沙头宿雨,湿衣如雾。
> 娇姿不染,素影清嘉。
> 临水照影,自怜自嗟。
二、注释
- 越溪:指浙江一带的溪流,古代越地多产美女,故有“越溪”之说。
- 寒女:寒冷季节中的女子,暗示其生活艰辛。
- 采莲舟上:在采莲的船上,描绘出女子劳作的场景。
- 沙头宿雨:沙滩上的夜雨未干,形容环境清冷。
- 湿衣如雾:衣服被雨水打湿,仿佛轻烟一般朦胧。
- 娇姿不染:形容女子容貌清丽,不受尘世污染。
- 素影清嘉:她的身影纯净美好。
- 临水照影:在水边照自己的倒影。
- 自怜自嗟:自己怜惜自己,发出感叹。
三、翻译
那是在越地溪边的寒夜里,一位女子在采莲的船上劳作。沙岸边的夜雨还未干透,她的衣衫被水汽浸湿,如同轻烟般朦胧。她容貌秀丽,气质高雅,不染尘俗。她在水边照看自己的倒影,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自怜与叹息。
四、赏析
《浣纱女》虽然篇幅简短,但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全诗通过描绘一位在越溪边劳作的女子形象,展现出一种孤寂而清高的气质。诗中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环境、动作和细节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寒女”与“采莲舟上”,勾勒出一幅朴素的生活图景;“沙头宿雨”与“湿衣如雾”,则渲染出一种冷清凄美的氛围。接着,“娇姿不染,素影清嘉”是对女子外貌与气质的赞美,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最后两句“临水照影,自怜自嗟”,则将这种美与孤独结合在一起,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整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不仅展现了王昌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致观察。诗中那种“自怜自嗟”的情绪,既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五、结语
《浣纱女》虽为一首小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对一位普通女子的刻画,更是对人性、命运与美的深刻思考。王昌龄以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那份来自古代的温柔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