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2025-08-01 01:45:48

问题描述: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有没有人能看懂这个?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1 01:45:48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师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议论文,旨在阐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并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思想深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其智乃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么这些疑惑就永远无法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就拜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需要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不论年纪大小,只要道理存在,老师就应该存在。

唉!师道的传承已经很久没有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真是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距离圣人的境界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吧?

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但说到自己,却以拜师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读书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识字和诵读句子,而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老师。现在的这些人,他们的智慧竟然还比不上小孩子,这不是很奇怪吗?

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德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懂得道理有先后,技艺各有专长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典和传记都广泛学习过,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束缚,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够遵循古代的师道,于是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三、注释

- 传道受业解惑: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 六艺经传:指儒家六种经典著作及其注释。

四、赏析

《师说》不仅是一篇论述师生关系的文章,更是一部弘扬教育精神、提倡终身学习的思想作品。韩愈在文中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打破了传统对师道的等级观念,主张人人皆可为师,只要具备真才实学。

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先讲师的重要性,再批评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最后以孔子为例,说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全文语言简练有力,逻辑清晰,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的文学风格与思想深度。

今天,我们重读《师说》,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的教育理念,更是为了反思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耻于从师”的现象,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树立尊师重道的价值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