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窃读”的含义,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坚持读书的执着精神。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腻描写所传达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特别的文章——《窃读记》。你们知道“窃读”是什么意思吗?是不是偷偷地读书?那为什么作者要“窃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么“窃读”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
- 课文中的“我”是谁?
- “窃读”指的是什么?
- 作者在书店里读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无法买书,只能在书店里“窃读”,并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教师:接下来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
1. 关键句分析
-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
- “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作者对书的渴望。
- “我的腿真酸了,抬头看看,已经到了傍晚。”
表现出作者坚持读书的毅力。
2. 情感体验
教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没有过因为喜欢一本书而舍不得离开的经历?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作者虽然贫穷,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这让我们想到了谁?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或身边人的读书故事?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读书是一种力量,它能改变命运,也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窃读记》,了解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坚持读书的故事。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书,脚下就有路。
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窃读”的理解。
2. 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段推荐语。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训练,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
如需根据实际课堂情况调整内容,可提供具体环节细节,我将为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