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预防手足口病知识宣传】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春季成为多种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其中手足口病尤为常见,尤其在儿童群体中传播迅速。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现就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宣传。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掌、脚掌及臀部出现红疹或水疱,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食欲下降、烦躁不安等症状。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玩具等。
2.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可传染他人。
3. 食物和水源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不洁水也可能导致感染。
三、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新鲜、煮熟,避免食用生冷食品;餐具要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 减少聚集,避免接触病人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商场等。若家中有人患病,应尽量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4. 加强室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滞留的可能性。
5. 接种疫苗
目前已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如EV71型疫苗),建议适龄儿童按时接种,以增强免疫力。
四、发现疑似病例怎么办?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应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五、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措施
学校和幼儿园应加强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学生;对教室、玩具、桌椅等进行定期消毒;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和家长的防病意识。
结语:
手足口病虽为常见病,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做好日常防护,就能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注:本文内容为原创,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编写,旨在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