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教案(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朱敦儒的生平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理解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 熟悉《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3. 掌握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通过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与参与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落日”、“孤鸿”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
- 难点:分析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忧国情怀与个人感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金陵古城图片或相关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提问:“你是否知道‘金陵’是哪个城市的古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何特殊地位?”
- 引出朱敦儒及其代表作《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激发学生兴趣。
2. 资料介绍(10分钟)
- 朱敦儒简介:
- 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 以豪放词风著称,后世称其为“词中之侠”。
- 《相见欢》词牌简介:
- 又名《乌夜啼》,属词牌名,常用于抒发离愁别绪。
- 创作背景:
- 此词写于南宋初期,反映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
3. 课文讲解(20分钟)
- 朗读与感知: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与情感。
- 逐句解析: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描绘登高望远的情景,点明时间与地点。
-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展现壮阔景象,暗含时光流逝之意。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直抒胸臆,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风寄情,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与无奈。
-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衰落与黄昏,寓意国家命运。
- “孤鸿”:象征孤独无依,暗示作者心境。
- “大江”:象征时间与历史的流动,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10分钟)
- 分组讨论:
- 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 如果你是朱敦儒,面对这样的局势,你会如何应对?
- 学生分享感悟,教师总结归纳。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
- 将《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与李煜的《相见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 延伸思考:
-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家国情怀”的问题?如何用现代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
6.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课堂小结: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词中情感与意象的结合。
-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理解与感受。
- 收集朱敦儒的其他作品,尝试进行赏析。
四、板书设计
```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
一、作者简介: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
二、词牌简介:《相见欢》又名《乌夜啼》
三、写作背景:南宋初期,战乱频繁
四、关键词语:落日、孤鸿、大江、中原乱
五、情感主旨:忧国忧民,思乡怀旧
六、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情感深沉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朗读品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朱敦儒的《相见欢》,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今后可进一步加强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
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或高中语文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