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报任安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这封信不仅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思想与人生感悟的文学作品。全文情感真挚,语言沉郁悲壮,展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仍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与信念。
一、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仰天呼号,无路可通。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放逐,犹能著书,自叙其志。仆怀此,不自得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书就,藏之名山,副在京都,以待后世圣人君子。夫仆之所为,岂有愧于今人哉?
仆有大罪,无以自赎,乃蒙大刑。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幸承先人之业,遂成《史记》。然仆未尝一日忘此志也。今虽毁形,而志愈坚。愿以余生,尽心竭力,以成此书,使后人知吾心。
仆非敢以文章自矜,但愿后世有知己者,读吾书而悲其志,哀其遇,而怜其才,则吾愿足矣。
二、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恭敬地向您致意:
少卿大人:从前您写信给我,教导我要谨慎对待人情世故,并以推荐贤才为己任。您的言辞诚恳,似乎觉得我不愿意效仿您,而是听从世俗之人的意见。我并非这样的人。我虽然才能平庸,但也曾听说过贤者的风范。只是我自己认为身体残废,身处污浊之地,一言一行都会招致责难,想要仰天呼喊,却无路可通。因此心中充满忧愁,写下了《离骚》;屈原被放逐,仍然能著书立说,抒发自己的志向。我也怀着这样的想法,却无法自我安慰。
我私下里并不谦逊,近来以无能之辞自居,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粗略考察他们的事迹,综合其始终,考查其成败兴衰的规律,上起黄帝,下至当今,编成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书已写成,收藏在名山之中,副本留在京都,等待后世的圣人君子阅读。我的所作所为,难道对得起当代人吗?
我犯了大罪,无法自赎,于是遭受了宫刑。人本来都有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则比鸿毛还轻。我之所以忍辱偷生,深陷污秽之中而不辞,是因为心中还有未尽之事,不愿默默无闻地死去,让自己的文采埋没于后世。
古代富贵之人,名声大多被遗忘,数不胜数,只有那些卓越非凡的人才会被后人铭记。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孔子困顿时,写下《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膝盖骨,编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流传下《吕氏春秋》;韩非被囚于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贤人圣人因愤懑而创作的作品。
这些人都是心中有所郁结,不能畅行其道,所以回顾往事,寄托未来。我私下里并不自谦,有幸继承祖先的事业,终于完成了《史记》。然而我从未一天忘记这个志向。如今虽然身体残缺,但意志更加坚定。我愿用余生,尽心尽力,完成这部书,让后人了解我的心志。
我不敢以文章自负,只希望后世有懂得我的人,读我的书而感到悲伤,同情我的遭遇,怜惜我的才华,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赏析
《报任安书》不仅是司马迁对友人任安的回信,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深刻剖白。在这篇文章中,他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的痛苦与挣扎,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坚持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文章语言质朴而有力,情感真挚动人。司马迁没有因苦难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他将个人命运与历史责任紧密结合,体现出一种超越个体的宏大情怀。
此外,文中引用了大量历史人物的事迹,如文王、孔子、屈原等,说明“发愤著书”是古代贤人共同的命运轨迹。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凸显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报任安书》不仅是一篇书信,更是一部精神史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外在的荣光,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