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说课稿(附】一、说教材
本课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课题为《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关爱与付出,激发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辛劳与付出,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我爱我的家”“家庭中的责任”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对家庭关系的初步认识,但对父母的付出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通过具体事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此外,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互动和表达,因此教学中应多采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职责。
- 学会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感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体会父母的爱。
-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母的无私关爱,增强对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培养感恩之心,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父母的爱与付出,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
- 难点: 引导学生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说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 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营造情感氛围。
- 案例分析法:结合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家庭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学法:
-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
- 情感体验法:通过回忆与分享,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生活视频,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每天为我们做了什么?”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20分钟)
- 第一环节:感受父母的爱
-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父母照顾孩子的照片或视频。
- 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关心你的?”
- 第二环节:理解父母的付出
- 分组讨论:列举父母为你做的事情,如做饭、接送上学、辅导作业等。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强调父母的辛苦与付出。
- 第三环节:表达对父母的爱
- 教师示范如何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 鼓励学生写下一句想对父母说的话,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感谢行动。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设计“我为父母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如帮忙整理书包、端一杯水、说一声“谢谢”等。
-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增强情感体验。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要学会感恩”。
- 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七、说板书设计
```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1. 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2. 父母的付出值得珍惜
3. 表达爱的方式:语言+行动
```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情感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了他们对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今后应加强语言表达训练,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九、附:教学设计简案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式 |
|----------|-----------|-----------|
| 导入 | 观看家庭视频,引发情感共鸣 | 情境导入 |
| 新授 | 讨论父母的付出,分享感受 | 小组讨论、情景模拟 |
| 实践 | 设计“我为父母做件事”活动 | 实践操作、分享交流 |
| 总结 | 回顾内容,强化感恩意识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备注: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落实,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