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课文,进行我的说课。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属于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中的重要内容。这首词借登临怀古,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词作的意象与情感,但在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背景方面仍需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的基本常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 难点:把握词作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之间的关系,理解词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历史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10分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的把握。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
3. 文本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词句,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运用的典故(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 探讨词人借古抒怀的手法,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你认为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他要借古讽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点拨。
5. 拓展延伸(5分钟)
拓展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一步体会其豪放词风与家国情怀。
6.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词作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古典诗词。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因时间限制,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今后将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与学生思维的引导。
以上就是我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阐述,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