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及鉴赏

2025-07-10 02:21:11

问题描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及鉴赏,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02:21:11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文及鉴赏】唐代诗人杜牧,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刻细腻的情感表达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故地的深情思念。《寄扬州韩绰判官》便是其中一首颇具代表性的抒情诗。

一、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诗歌背景

此诗是杜牧写给好友韩绰的一首寄赠诗。韩绰当时担任扬州判官,两人曾有过交往。杜牧在离开扬州后,心中怀念旧地与友人,于是写下此诗,表达了对江南秋景的眷恋以及对韩绰的思念之情。

三、逐句赏析

1. 青山隐隐水迢迢

首句以“青山”与“水”起笔,描绘出一幅辽阔悠远的江南山水图。这里的“隐隐”、“迢迢”并非形容景色的模糊不清,而是通过视觉上的绵延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苍茫、悠长的情感基调。

2. 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一句看似矛盾,实则富有深意。“秋尽”本应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江南草未凋”,说明南方气候温暖,四季分明,草木依然繁茂。这不仅展现了江南的温润与生机,也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留恋与不舍。

3.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的古迹之一,传说中有二十四座桥相连,风景优美。这里提到“明月夜”,将时间设定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营造出一种静谧、幽美的氛围。明月常被用来寄托思乡、怀人之情,此处亦是如此。

4. 玉人何处教吹箫?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玉人”指代韩绰,也可能暗指一位美丽女子。诗人借问“何处教吹箫”,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透露出一种惆怅与无奈。箫声悠扬,仿佛穿越时空,唤起对往昔欢聚时光的回忆。

四、艺术特色

- 意境空灵,情感含蓄:全诗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内心的情感,语言含蓄隽永。

-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诗中既有实景(青山、流水、二十四桥),也有想象(明月、箫声),虚实结合,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

- 语言简练,音韵和谐:四句诗结构紧凑,节奏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杜牧诗歌的典型风格。

五、结语

《寄扬州韩绰判官》虽篇幅短小,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它不仅是杜牧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作,更是他对江南风物的深情回望。诗中所展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友情与情怀,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