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一幅名扬中外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清明上河图》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批注等,提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相关视频)
- 生字卡片
- 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它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幅画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接着揭示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帮助学生解决生字问题。
3. 精读品析(20分钟)
(1)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清明上河图》的场景和人物的。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幅画?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或人物,并说明理由。
4. 拓展延伸(10分钟)
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画作的生动与丰富。教师介绍画作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张择端、画作的时代背景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5. 巩固练习(5分钟)
完成课堂小练笔:请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心中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并简要说明理由。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五、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特点:人物众多、场景丰富、艺术精湛
意义:展现古代生活、体现文化魅力
六、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并造句。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情境创设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